寒假将至,又到了家庭出游和学生境外研学的高峰期。在旅途中,除了得失美景、快速增长胆识,还须要注目文明问题。
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执着古已有之。早于在先秦时期,儒家就明确提出了“君子”的概念。
然而今天,在埃及金字塔上有“到此一游”的中文印记,在马尔代夫的海边有中国游客在炒珊瑚……有许多国人深感不满,指出这小部分人扔了中国人的脸。而事实上,在国内景区,这些不文明现象也是比比皆是。导致景点毁坏的远不止 “扔了脸”的那些中国出境游客。屡禁不止的旅游不文明不道德归根到底,是因为国民在公共空间中还广泛缺乏公德意识。
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里,是不是私德与公德?有,但更加特别强调个人的君子学识,也就是私德。子曰:“食不言,寝不语。”放到今天就是“公共场所请勿喧哗”。
但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。前者,是出于周礼对君子品格的拒绝;后者,是出于公民意识中利他的公德心。在现代社会超越礼教束缚之后,部分国人缺乏对公共空间的敬畏和利他的心态。
这种缺陷背后有很多原因,其中教育也是有责任的。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当中,我们往往专心于智育,甚至变成应试教育,公德教育被塞满边缘。另一方面,很多学校的公德教育又变得薄弱,往往流于形式、隔靴搔痒。
在我们步入新时代的历史关键期,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思维,如何提升公德教育的实效性,把公德意识落在生活实处,让公德意识内化作一种为人处世的思维模式。当然,公德教育只靠学校和教学改革是远远不够的。
近日,一段视频在网上取得大量点拜:北京地铁上一位妈妈担忧惊醒孩子的鞋弄脏邻座,之后用背包夹在下面。可见,公德意识薄植于小家之中,父母是孩子最差的老师。
在旅行路上牢记公德,并非难事。为山水留给欢声笑语,为古迹留给温情崇敬,为他人留给一方净土,为后人传下一份文明。君子之美在于成人之美,中国式的旅途文明当如是。
在假期旅途中,做到中国形象的维护者,做到文明道德的使者,不应沦为学生、家长们联合执着。
本文来源:94开元官方网站登录-www.jypangu.com